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无需本金十分钟赚800身边 > 新闻动态 > 哪里饿死的人最多,哪里经济最发达,这就是印度
哪里饿死的人最多,哪里经济最发达,这就是印度

发布日期:2025-04-13 16:02    点击次数:121


左宗棠西征同时代,戴因帝国内政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个时期俄国人在中亚地区的活动

由于我的知识储备有限,无法全面展开这两块内容,只能选取两个代表性事件来管中窥豹。今天我们先看第一点。

迪斯雷利政府的政策转变

我之前谈到1874年保守党赢得大选,迪斯雷利再度出任英国首相。这个人虽然被马克思多次批评,但他确实对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小影响。

1867年,迪斯雷利在担任下议院领袖时就倡导通过了第二次改革法案,进一步扩大了选民范围。在他的主导下,保守党一改以往的精英主义形象,开始代表工人阶级的意志。

迪斯雷利直白地说出了此举的目的:"劳工阶层一旦能自己投票,就不会变成发起革命的特洛伊木马了,而会走向反面,变成最纯粹最清高的保守派。以这种身份,他们会为祖国而感到骄傲,希望保持祖国的伟大之处,因身为伟大帝国的一份子而自豪,并竭尽所能让帝国延续,相信大英帝国的伟大完全要归功于这个国家古老的体制。"

总结迪斯雷利的意图:他通过给予国内劳动者更多福利和政治权利,收买工人阶级中的精英分子来支持他的对外扩张政策。在他的领导下,戴因帝国对外扩张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

一方面,英国国内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戴因帝国殖民地人民受到的掠夺更加严重。迪斯雷利政府是一个缩影,反映出19世纪后期欧洲列强的普遍现象。尽管具体方式不同,但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国、俾斯麦领导下的普鲁士,都开始了类似的进程。

欧洲历史开始进入约翰·霍布森所说的"帝国主义时代"。这个时代的工人阶级越来越保守了。这就是后来列宁反对"经济自发主义"的基本时代背景。

生命政治概念

这里顺带解释一个术语:米歇尔·福柯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生命政治"。这个概念可以溯源到阿伦特,更早可以追溯到欧洲地缘政治学之父鲁道夫·契伦。

生命政治指的是政治权力对于生命过程的全方位掌控——普通民众的出生率、死亡率、健康程度、受教育程度等等,都成为了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列强推进社会福利改革的目的:

不是出于对劳动者的怜悯

不是为了民众福祉考虑

不是人道主义进步的体现

而是国际竞争的需要

是权力形态变化的产物

尽管福柯本人把生命政治的源头追溯得更早,但直到19世纪后期,它才成为欧洲列强的主流。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梁启超才会感慨:"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

我们看到:一方面欧洲劳动者的日子好过起来了;另一方面,殖民地半殖民地群众却更加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印度和中亚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

亨利·罗林逊的政治主张

前皇家地理学会主席亨利·罗林逊,在百度百科上,列举了他的巨大学术成就:

解读了贝希斯敦铭文 深入研究过楔形文字 西方近代亚述学之父 巴比伦学的重要奠基人协助弟弟翻译希罗多德的著作

可惜,百度百科只字未提这个人的政治主张。其实罗林逊是一个典型,他身上折射出西方近代地理学、东方学、亚洲学与殖民主义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1874年(保守党上台的这一年),罗林逊把自己的政论文章结集成书出版,标题叫做《英俄在东方》。尽管罗林逊还没有明确提出"政治地理学"这个概念,但本书的副标题已经使用了"中亚的政治的与地理的条件"这样的说法。

罗林逊在书中猛烈抨击了过去自由党政府的"精明无为"政策,认为这

是将中亚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俄国人。为此他提出了应对俄国在中亚扩张的一系列对策,其中有3条特别值得重视:

改善英国同波斯的关系,尽可能把波斯从俄国人手里拉过来

加强对于阿富汗的控制,必要时出兵占领阿富汗西北部的重镇赫拉特和南部重镇坎大哈

积极扶持阿古柏伪政权,把天山南麓划进英国的势力范围

这些主张得到了迪斯雷利的赏识。

罗伯特·李顿的印度政策

1876年4月,迪斯雷利任命鹰派保守党成员罗伯特·李顿代替诺斯布鲁克男爵出任印度总督。在给李顿送行时,迪斯雷利就郑重向他推荐了罗林逊的《英俄在东方》一书。李顿在前往印度的路上仔细读完了这本书,这让他兴奋异常。

1876年9月,李顿在给印度事务大臣索尔兹伯里的信中叫嚣道:

"和俄国开战的前景令人激动不已,但我一点都不担心印度。如果难免一战,宁早勿晚。在世界的这个角落,我们比俄国强大两倍,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我们都拥有更好的基地。"

我之前讲过,李顿的到任标志着英属印度开始转向"前进政策"。不过很搞笑的是,李顿到任后的第一件大事不是筹划对俄作战,而是举办了一场豪华盛典。

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大典

迪斯雷利一上台就宣称要让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这个工作需要李顿来完成。李顿为筹办这场极尽奢华的加冕大典可谓尽心尽力。1877年,加冕大典如期举行。

为了体现所谓的"印度的民意",李顿专门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印度营",接待了全印度地位最高的300名王公贵族及其仆人。每位参加典礼的印度王公贵族在营地分到了一小块土地,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

竖起了自己的旗帜

圈养盛装打扮的马匹

饲养披着彩缎的大象

按照地位高低,这些印度王公又被分成不同等级并受到不同规格的接待。比如:

17响礼炮的王公可以携带500名随从

11响礼炮的王公只能携带300名随从

仅"印度营"就驻扎了超过5万人。作为宗主国,大不列颠自然也需要一个"帝国营"来装点门面,这里驻扎了超过1万名上流人士及其随从。

除此之外,李顿还专门安排了超过14,000名军人参加盛大阅兵式。再加上各色外宾,总共有超过84,000人参加了这场豪华盛典。可以说,李顿成功地满足了女王陛下近乎变态的虚荣心。

印度大饥荒与英国的态度

这么庞大的盛典需要巨额经费,然而此时的印度正在经历惨绝人寰的大饥荒。饥荒从1876年(李顿上任这一年)开始,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有超过700万印度人饿死。

英国当政者的态度令人发指:"饥荒完全是上帝对于懒惰民族的判决。自私而偷懒的人一定要得到应有的教训,这样印度才会兴旺发达。任何对于饥荒的救济都是对于自由的亵渎,都是对市场的放肆干涉。"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李顿禁止向一切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发放救济粮。更荒诞的是,印度哪里铁路最多、经济最发达,哪里饿死的人也就最多——因为这些所谓的发达地区更容易把粮食囤积起来涨价以谋取更高利润。

与饿殍遍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1876至1878年不到两年时间里,李顿总督就在印度创纪录地征收了640万吨小麦。他十分心安理得地夸口道:"我们这有很多救济营,救济营里的人什么工作也不用做,脂肪都要把身体撑爆了。"

这番话让我想起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时丘吉尔的名言:"饥荒都是印度人自己的错,他们繁殖起来像是兔子。"什么叫厚颜无耻?这就是典型的厚颜无耻!

英国入侵阿富汗

就在印度人饿殍遍野的时候,李顿总督却开始盯上阿富汗了。他派专员前往阿富汗通知埃米尔希尔·阿里:

自己已成为新任印度总督

维多利亚女王已加冕为印度女皇

英国人想借机提议在阿富汗西北重镇赫拉特设立使团或专门机构,以便监视俄国人的动向。这让希尔·阿里陷入两难:

如果允许英国人进驻,俄国人是否也会要求同样权利?

英国人、俄国人和当地群众发生冲突怎么办?

希尔·阿里在给李顿总督的回信中委婉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提议暂缓派遣英国使团。就是这封措辞委婉的回信,让飞扬跋扈的李顿大发雷霆。

没过多久,李顿得知阿富汗统治者迫于俄国压力,允许俄国使团访问喀布尔。这让他坐不住了,直接向阿富汗下达最后通牒:

"限于1878年10月20日日落以前,必须允许英国使团来访,并且必须就接纳俄国使团一事公开向英国道歉,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阿富汗方面权衡再三,被迫接受英国要求,同意他们派遣使团前往喀布尔。但由于各种原因,这封回信直到截止日期10天后才送达印度。好战的李顿直接无视这封回信,集结三路大军进攻阿富汗,第二次英阿战争爆发。

英国在阿富汗的暴行

这次战争的具体过程我就不展开了。总之英国人在阿富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恐吓当地反对势力,英国人肆意处决一切他们怀疑的对象。英国殖民者从来不在乎什么法治人权,全凭自己的好恶和主观臆断随意杀人。

一位教导团军官后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喀布尔的恐怖景象:

"一长排冰冷的绞架正对着荒凉的寓所,绞架下的犯人被严密监视着,他们的手脚被捆跪在地上。随着一声令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被吊死在绞架上,尸体来回摇摆。"

一边在印度横征暴敛,对大批饿死民众无动于衷;一边又把从印度征收来的钱粮用于屠杀阿富汗群众——这就是印度总督罗伯特·李顿干的好事。我说他是典型的戴英帝国的人渣,其实已经够给他面子了。

李顿的下台与后续发展

1880年6月8日,双手沾满阿富汗和印度人民鲜血的李顿勋爵结束了总督任期,灰溜溜地离开加尔各答。在他身后是白骨累累的印度和阿富汗。

这时格莱斯顿领导的自由党已经重新执政。徒劳无功的阿富汗战争丝毫没有减缓俄国人在中亚扩张的脚步,他们对中亚地区的征服已经临近尾声了。



Powered by 无需本金十分钟赚800身边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